您现在阅读的是
老怀表文学www.laohuaibiao.com提供的《买活》1150-1160(第21/23页)
也很适用。而我希望这个禅位典礼不会是买活军的‘新总部大楼’……”
这些话,已经不是谢先生能听得懂的了,她的声音逐渐地更低了下去,近于呢喃,“太复杂,太多变也太庞大了,任谁都会有点力不从心……”
谢双瑶皱起眉头,狠狠地咬住了嘴巴,似乎完全陷入了自己的思绪里,但谢先生大声地问了一句,“什么?”一下又把她给惊醒了,几乎是本能地,她立刻摆脱了那无益的惆怅和脆弱,重新变成了惯有的模样,那个尽管承认前路艰难,却始终抱有信心的乐观的领导者。
“我是说,我想起了定都大典时候,谁问我的话。”
她笑着说,“不记得是谁了,是二哥?还是逢春?大红?那时候我在吃饭,他们问我,我在想什么。我说等我统一天下再告诉你……现在,差不多算是统一了吧,可他们没一个人在身边。”
“不过,我还记得那时候的想法,其实现在也是一样——那时候他们都说,创下了这样的伟业,怎么你一点也不自豪?我就想说,这才哪到哪,将来还会更好,到时候,你才知道什么叫做繁华!”
即便是如今,面对这么大的困难,谢双瑶说到这句话时,依然是眉飞色舞,充满了强大的信心,让人似乎都不由得被她的信念所感染,但很快,她的笑容逐渐地淡去了,化为了一个暧昧的、忧伤而隐约的弯角,“但是……但是在我们到达这个终点的旅程中,也会有很多损失的,会有很多同伴掉队……”
“有多少新生,就会有多少人埋沉,病木前头万树春……冬天已经到了,不是每棵树都能在春天发芽变绿……过筛的时候已经来了,会有更多人活下来——但没有办法,也会有很多人化为养料,被时代抛弃。”
“甚至,我恐怕也有许多是我们都认识的人,这是最让人难受的一点,是不是?但历史总是如此。”
她的唇角逐渐地抿成了一条严厉的直线,似乎是觑见了无法改变的某种历史的必然,谢双瑶的语调有些发沉,“总会有很多人死的,这就是历史,历史总是如此……”
第1160章 卫家聚餐
“怎么样, 今日煤库西街那边怎么说?煤价真没涨那?”
“嗯那,还说了,今年都不涨了——这倒是个好信儿, 也不知道是不是南边运了煤球来,按理说, 今年冬天这样冷,入冬以后,山阴的煤也不容易出来了, 该是要涨价的!”
“往年是京里的煤不够使了, 外地煤加了运费这才涨价的,啥呀, 您也不想想, 就这几个月, 京里走了多少人, 那可都是用煤的大户!就算今年再冷, 西山的煤也尽够的了。
再加上, 如今这是买活军当政, 别说煤块了,就连蜂窝煤的价钱说都要跌呢!以后倒不必再上黑市去买煤球了!正经的官煤就都能买得起!”
“此话当真?”
“儿唬!”
“那可太好了!好歹总能对付着过了这个冬去!”
卫太太喜滋滋地一合掌, 紧了紧身上披着的袄子, 又有些惋惜, “哎,可惜了的,今儿菜市上见了可好的榲桲, 就是贵!二十文一个, 真没舍得买, 想着省点家用买煤吧, 听了您这信儿,我又恨不得返回去买了,我们家大姑娘这几日老咳嗽,冬天太干,燥的,我寻思做个榲桲拌梨丝么,正好家里窖了点儿鸭梨……”
“明儿买去也是一样,再说了,您不如直接买点罐头黄桃,甜丝丝的可润燥了,要是怕凉,就兑点水,加点白耳丝那么一炖,酸溜溜、甜滋滋的,什么烟气都给压下去啦!要说呢,都说那烧暖气也是暖,烧炉子也是暖,就是有烟气,三不五时把这个罐头炖白耳一吃,又解了烟气,还管了口福,这不是顶好么……”
“那罐头多贵呀!还要加白耳!这白耳多亏这些年来也是掉价了,不然哪是我们这样的人家敢想的?”
“您这就客气了,咱们这胡同里,除了您家大官人以外,还有谁是提得上的?谁不敢想,您家里也敢想!”
“这话说到哪里去了——”
尽管天寒地冻,但只要是能穿得够暖的人家,站在一起唠嗑起来,还是免不了一谈再谈,要不是卫太太手臂上还挎着个菜篮子,真不知道要谈到什么时候去。主要是她菜篮子里还有一块热豆腐——这豆腐要是上冻,成冻豆腐,那可就不是热豆腐的价格了。
尽管卫妮儿已经是胡同里人尽皆知的‘卫大官人’了,对卫太太来说,这还是难以接受的损失,因此,她和老街坊说了一会儿,便依依不舍地约了明日到家里来做针线,“今天家里孩子们都回来吃饭,实在是不得空——”
的确,这几年间,尽管卫家的日子正经不算差,但合家欢聚的时候却并不多,如今二老算是跟着卫妮儿过活,倒是都闲下来了,但子女们各有各忙,算下来,居然也有几年没有这样坐下来吃饭了。
除了经常要出差的卫妮儿之外,卫小弟前些年送到南边去读书了,为此,家里颇为耗费了一笔积蓄。至于卫大哥,算是分家出去,因为他手巧,虽然是木匠出身,但琢磨着居然也能修一些机器,又有卫妮儿作为靠山,故此,虽然没有正经进一家工厂,但自家开了个修理坊。
工厂的大机器也修,自行车、钟表这些精巧买货也会修,生意相当兴旺,学徒工都招了五六个。这修理坊因为要做工厂的生意,因此设在了城外,进城也得小半日的功夫,卫大哥也就逢年过节能抽空回来看看父母,还未必能带孩子来。
这几年,京里也不太平,不是瘟疫就是动乱,更别说入了冬又冷,这一次好不容易卫小弟回京探亲,卫大哥昨日过来都说不带孩子了,一个是人多了杂乱,另一个就是冷,这天气已经冷到了一般孩子不敢随便叫出门的地步,“就让他们在家里吧,家里有暖气,还能少穿点,不然一咳嗽又是一个冬天,怕是把元气耗费了,遇到时疫就更凶险。”
这话是不假的,这几年京城的孩子夭折的事情很多,和天气也是有关,再一个就是各式各样的传染病,孩子不怎么出门走亲戚,逐渐成为新的共识,就和一入冬便焊在脸上的口罩一样,卫太太也不是不想念孙辈,不过也只能埋怨自己节俭了,这会儿买了菜回来,一边拾掇,一边忍不住也埋怨,“唉!都怪我!也是想着省点是点,见识短浅!之前大妮儿说是要安暖气,我说天老爷,宁可别花这个钱了!装得起,烧不起!你那俸禄能有多少,够得上这煤价涨的么?你平时也不在家,就我和你爹,烧个炉子,炕上呆着一样暖和!要烧暖气,烧的竟是我们的血!”
“这会儿,房子修好了,煤价也下来了,要再加个锅炉就难了,连孩子们都不得过来,宁可在京郊呢,你说我这没读过书,见识短能怨我吗?也就是你们,一家子读书郎,没一个人当时能劝住我,怎么就依了我的意思?”
这话实在是强词夺理得有些过分了,卫太太一边说,一边自己忍不住也笑了,卫小弟本来在炕上和卫夫子下棋的,听了母亲在厨房折腾,便趿拉着鞋子过来,也是笑道,“还好姐姐不在家,不然听了这话,一定和您又拌起嘴来了。”
他虽然在家里,但还是裹着大棉袄,毛衣也是厚实的高领毛衣,就这样,走过穿堂还是冻得一哆嗦,“好冷!今年竟比往年冷了这许多——妈,我来帮你剖鱼吧?这鸡倒是好,都扒光了,里外净膛,挂了冰壳子,倒是省得收拾了,要有,买回来码上,就冻在院子里,也免得年边涨价了。”
“是不是?据说这鸡是口外来的,那边不是新多了很多屯田庄子么,那里的地很富,夏天虫子多,这些鸡都是赶在春天孵出来,野外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【请收藏
老怀表文学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