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阅读的是
老怀表文学www.laohuaibiao.com提供的《买活》1140-1150(第8/21页)
草,应该受的影响不大吧?”
“正是了,将军明鉴,今年是他们林下参第一批出园的日子,这可不是为他们缓了一大口气?倘若没有林下参,只怕也要来向咱们这儿挪借些了。说到这个,等到明年这时候,咱们的参园也可以起参了,是以前个我就做主,给他们送了三千斤麦子过去,算是送个节礼了,还问他们的管家讨了个人情,把他们的参农请到庄子里,说了些请参的讲究,还有去年买地那边收参的行情。”
“想得仔细,正该如此。”
袁元素听到这里,也不由得点头赞了一声,“老佘办事果然周到,那边庄子上怎么说?”
“咱们几家都是常走动的,自然没个二话,那边还带话说想要点烟草,给城里祖将军家好送节礼,这也不是什么大事,我就做主应了。”
在袁元素身边侃侃而谈的老佘,曾经是袁元素的智囊军师,如今辽东战事已平,他就成了袁元素这里几十个屯田田庄的大总管,这是个能干人,和袁元素交谈之间,一个个数字张口就来,互相也能印证得上,都不用临时翻册子。令袁元素听着十分满意,收成这块问完了,又问起屯田这些农户的婚配来,“关内人口这些年也颇有一些跑到我们庄子上来,将士们成婚也比之前要好操办一些了吧?”
“关内来的女眷是有的,还有那些通古斯、哥萨克女人,知道汉人的日子好过,也有跑过来安家的,这成亲能有三天的假,庄子上还给发点喜糖,因此也都愿意过明路操办,庄子上一年到头,十来场喜事能有。”
“那不算少了!”
虽然气候又艰难了,但袁元素兴致很不错——比起十几年前,厉兵秣马、枕戈待旦的日子,如今这点小小的困难又算什么呢?边军将领的日子,不知要好过了多少倍!
从前,屯田是为了筹措军粮,在朝廷不凑手的时候,能有一口饭吃,大家不至于饿着肚子去打仗。当然,库存永远都是非常紧张的,饿肚子是所有辽东边将头顶的阴影,自从买活军开始把’辽饷海运’,辽东的日子就开始一天比一天好了。至少每年征的辽饷,实打实是到了将官这里,不至于让将兵们担着个虚名。
从那时起,至少肚子是能吃饱的,虽然战争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散,但整个局面是转为乐观。而等到建州冰消瓦解,分为三股之后,辽东的好日子也就彻底来了——除开那些被划分为买活军地盘的土地之外,辽东还有大片土地肥沃,却因为战事和气候被长期抛荒的土地。在战争结束后,也就富裕出来了。
朝廷这里,恰好也是希望辽东能多一些汉人居住,免得这样好的地方,又被番族得手,滋养出强番来。另一面,也希望能尽可能地保持辽军的完整建制和战斗力,因此,虽然建州瓦解,但边军并未裁撤,而是各自分了荒地,由各大将领屯田经营:这件事进行得也比较暧昧,带有敏朝特有的味道,朝廷也没说就把某块地给谁了,只是暗示大家,军饷的供应肯定没有战时那么多了,但现在,你们也没仗打了,操练之余,可以去驻地附近种种田,自给自足嘛!
如果不知道该种什么,那也很简单,特科这边有专门的农业人才,是去买地进修过的,很善于农务,可以让他们来帮你们筹划,只需要拿走一两成的收入做报酬就行了。
能赚钱的军屯,在朝廷那里等于是过了明路,辽东的骄兵悍将还是比较乐意的,尤其这里地多,对很多因为家乡无地,被迫出来谋生,阴错阳差落入边军的大兵来说,能在军屯中拓荒,从此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,也是不错的出路。
要说出力,他们愿意,可要说分钱给特科,那就不好意思了——既然你特科农务的噱头,也是去买地进修,那我们何不直接去找买地的田师傅?只要找对了门路,不但田师傅不要钱,自己田庄上的出产,还能立刻就找到销路。这岂不是两全其美?甚至很多买地的田师傅会的知识,特科的农务恐怕是不会的,比如说,这几年来非常火热的林下参,不就是买地的擅长吗?特科在这件事上,根本就没什么经验!
一个是烟草,一个是林养中药材,再一个还有土豆这样新作物,都是买地的特长,哪怕不为销路,就为了多开辟一条生财的种植路子,各大边将也得削尖了脑袋往买活军那里钻营——这路子也是现成的,几乎绝大多数边军,都有子侄在买活军那里钻营,有些甚至不是送去一个,而是送去一批,这会儿就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候,走了家人子侄的路子,各自请托关系,去联系开原参园的专家,送人去学这是常事了,如果能把养参基地的专家请到自己庄子上来走一走,看一看,那可真是天大的面子!这庄子上的军户,走出去面上都是有光辉的!?多年生的林下参不说,还有两三年生的什么刺五加、黄芪、苍术、威灵仙、远志对于药材,买地的胃口是极大的,只要货好,送来多少都收,而且价格也非常口口,不会因为产量增加而跌价,对辽东来说,这是个极好的消息。
从建新到辽南的这些什么棒槌庄子、坨坨山庄子,或多或少都是靠着和买地的药材、烟草贸易来养活自己,当然,建新还有矿业,以及和哥萨克人的边贸,这是辽南等地暂且不及的地方,辽南这里的优势则是他们有敏朝的贴补,这份贴补虽然没有那么多,但胜在稳定,皇帝再怎么样也克扣不到这上头——听他调遣的辽军,基本就是朝廷最后的底牌了,这份供给,是双方关系的保证,如果敏朝连钱粮都供不上了,那辽东这些屯田的边将,转个身不就是各地的诸侯了?自立门户那是眨眼间的事情,你连饷银都不给,凭什么还要我们给你卖命呢?
也是为了节制各方将领,朝廷有意在很多事上都搞得模模糊糊,甚至可以说是有意要挑起边军内部的不和,把一些西林党文人出身的将领,和同气连枝的东江系、锦州系、特科系将领之间,间隔着划分驻地,又或者有意把两个人数众多的军屯,放在耕地相对狭小有限之处等等。
还真别说,就算明知是计,一开始也免不得是有些摩擦,但这样的势头很快就被止住了,也没有什么别的原因,就是开原那里的买地官吏,和大家来往时,明确传达了买活军的态度——六姐啊,操心的事情已经够多的了,在这样边境地方,最要紧的就是保持和气安稳,别再给她添乱啦!
就是再桀骜不驯的将领,也没法不把这话当真,毕竟,庄子里多余的出产,可都要运到开原那里去,在开原进行进一步的处理,再走海运去到南面,换回北方需要的种种物资——粮种、布匹、疫苗、成药、茶叶乃至铁器等等,辽东居民人数不多,能自产的东西很少,辽南没有开矿,更是需要换取燃料对付越发严寒漫长的冬季。
你可以不把京城的皇帝当回事,酒后拍桌大骂未家小儿,倒行逆施,这话在辽地,根本传不出多远,就算邻居们听见了,也会默契地不予追究,根本不会有什么后果,甚至还会附和着一起骂几句,可你要是敢和买活军对着干,那谁来买你的药材和粮食,谁又敢把每年的粮种卖给你呢?这可不是骨头软不软的问题了,这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!
就是通过一个粮种,买活军就把辽东给完全钳制住了,既然六姐要辽东和气,那大家也就只能和气相处,根本不敢闹出什么事来——这在某种程度上,反而加速了辽东兵力的退化。
本来,现在辽东接壤的各族,都失去了侵略欲望,各家也就是靠着对彼此的提防,还会继续操练亲兵了。可既然现在,大家都服从六姐,也都信赖彼此对六姐的敬畏,那么,再维持着全职兵丁的规模,就显得很不划算了,还是让他们都去种田更有赚头些。有什么纷争,大家去开原评理,让六姐来主持公道,不就是了?
就这么着,几年下来,袁元素哪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【请收藏
老怀表文学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