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阅读的是
老怀表文学www.laohuaibiao.com提供的《绑定内娱嫂子系统后》180-190(第7/15页)
》时和天线谈好的条件就是,她保证独家网播版权给天线,平台只需要提供支持,需要什么剧组会开口,没提的就别干涉太多了。
在选角上,虽然身为老板的凌穗岁有一锤定音权,但她还是充分尊重了导演、编剧、以及原著作者的意见。
宋灵珊演黎丽这事得到了一致认同,演过情景喜剧的她很擅长处理生活化的角色。
阎学军的人选定了李元庆,他也是电影学院毕业,是凌穗岁的师兄,还在前两年的热门扶贫剧中有精彩表现,拿到过金鹰奖最佳男配角提名。
按年龄,他是90后,但没走流量路线。如果要选一个合适的title,应该算“人气演员”。
至于陈海这个角色……倒是有点争议。
凌穗岁之前想选的演员是任毅,导演也说合作过,夸他演技好,但制片人听到他的名字就摇头。
“他业务能力没问题,就是,特别招女孩子喜欢……”
这是一句很普通的话,但如果是由制片人专门说出来,意义就不一样了。
除了原著作者外,在场的业内人士都听出了隐藏的意味,凌穗岁遗憾地将他的名字从备选名单里删掉。
通过宋灵珊那边的牵桥搭线,《浪潮之下》还获得了浙江省委宣传部大力支持,已经安排拍摄地文旅局对接,保障拍摄顺利进行。
所以,浪潮拍摄期间,剧组是要成立临时党支部的,可容不下主演的个人作风问题。
凌穗岁等人又商量出另一个男演员,这位演技和私生活作风都没问题,他对番位和待遇也不在意,唯独要求自带编剧进组,在讨论剧情时表现出来的态度也很强势。
说实话,凌穗岁能理解他。毕竟一部剧的核心就是剧本,如果是她去别人组的局,也会希望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,信谁都不如信自己。
她也只能遗憾,性格太相似的人未必处得来。这种人你只能用更强的实力、更多的实绩去碾压,才能让他心悦诚服地配合,比如她拍《昭将》时就非常相信唐冰老师。
她看中的,目前还拉不开唐冰对她的差距;她能碾压的,在她心里又不够格,唉。
凌穗岁有点想笑,每当她以为事业发展很厉害,可以先休息一下时,欲望和野心就会提醒她,如果她不想将就,那还差得远呢。
陈海的选角进度遇到点困难,凌穗岁还是收到了应年的消息,才想起她和小姐妹们还有个赌约呢。
应年说自己准备好了,他要用实力证明他是可以的。
为了表示自己真的有下苦功,应年还给她发了十几页的文件,都是他根据小说剧情写的人物小传。
凌穗岁先大致扫了眼,还真有点让她感到意外。
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待啊!
虽然影视剧本对小说情节进行了改编,但主要脉络没变,主角和重要配角的人物性格也很还原。
因为小说是女主视角,绝大部分读者对陈海的印象都是“街头混混为爱变身女主忠犬”,但应年抓住了陈海转变的内因。
陈海家庭条件还行,但他上有懂事能干的哥哥姐姐,下有天真活泼的弟弟妹妹,夹在中间又平平无奇的陈海一直被父母家人忽视。
所以,行事放荡不羁的陈海有着自己都没察觉的表演欲。别人越是用异样的眼光看他,越能满足他心中隐秘的、渴望被关注的需求。
一开始,陈海只是喜欢捉弄人,逗别人玩,女主角黎想也在他的目标内。面对混混眼中“就是玩玩”,当事人眼里却是困扰的恶作剧,黎想和他斗智斗勇,互有输赢。
陈海先是被激起胜负心,两人见面就互呛,后来他们在一次见义勇为行动中化敌为友,陈海对黎想有了更深的了解,完全被她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所折服。
这种逆流而上的精神刺激到陈海了,黎想的日子并不好过,尚且珍惜时光拼搏奋斗,他就为了和家人较那点劲,虚耗光阴到底有什么意思?好幼稚啊。
人生的道理都很简单,身在其中的人,有时就缺少一个被点破的契机。
那时的黎想马上就要去南方发展事业新版图,在不舍与自省的情绪交织下,陈海做出了陪她一起去的决定,这是他性格转变的重要节点。
凌穗岁表扬他:“挺厉害嘛,我还以为你会恋爱脑大爆发,觉得陈海为了黎想可以不顾一切呢。”
应年在电话里不吭声,他没好意思说,他一开始还真是这么想的。是后来真的用功去思考了,才品出主视角之外的信息。
他回答:“肯定没这么简单,如果陈海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升华,只是为爱盲从,黎想也不可能看上他啊。”
路过的夏天看他一眼。
有点好奇,应年意识到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他自己了吗?
确认应年真的有进步后,凌穗岁给他发了打满水印的剧本。
她说:“你准备一下,我点一段你来演。”
应年很兴奋,这是试镜吧!他闯到第二关了!
应年:“演哪一段,我都可以的!”
凌穗岁微笑:“就是陈海刚出场,对着黎想吹口哨那段,演一个我看看。”
她没故意为难他,这可是小说里就有的情节,他对这段也剖析得很详细,将角色的心理状态分析得明明白白。
奈何,应年的脑子和五官好像是两个系统。
人物理解了,但演不出来。一到镜头前喊了action,还是以前那种行活表演。
凌穗岁:……
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,落下的功课果然不是这么轻易能补回来的啊。
第186章
《浪潮之下》剧本研读
又抽了几个片段之后,凌穗岁还是婉拒了应年。
“其实你的演技一直在提高,只是很不巧,这个角色确实不适合你。”
除了行活式的表演外,演员和角色的气质也不贴。
应年从小生活优渥,只需要沿着长辈铺好的康庄大道往前走。即使路上想歇一歇,或者拐个弯,多绕点路,也不影响他继续堆资历,等年龄上去自然就“德高望重”了。
陈海不一样,他的身上除了一种破罐破摔的心态外,还有特定时代背景下,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。
当时的华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,关于市场经济的讨论还很保守,谁也不知道未来会走向何方。
所以,黎想是勇敢迈出第一步的创业者,她的对照组不仅有观念守旧、一心进厂的阎学军,还有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怎样,逃避思考未来的陈海。
陈海为什么要当街溜子,本质原因还是找不到工作。数万知青回到城市,当地腾不出那么多就业岗位。
黎想、陈海、阎学军都是回城知青,三人在面对现实困境的不同选择,其实是整个时代的缩影。
演员外放出的气质当然是可以通过演技改变的,但应年的演技显然还没精进到这种程度。
凌穗岁和他说完之后,心有不甘的应年也服气了。
他以为自己对角色的分析已经很到位,却没往更深的层次去想。影视鉴赏是表演的基础课,他也写过高大上的论文,轮到自己实操时就忘记了。
凌穗岁安慰他:“没事,毕竟你看的是小说嘛,小说里只写女主怎么赚钱了。而且主视角外的人物分析比较难。”
对主角而言,小说会详细描写ta的心理变化,配角很少有这种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【请收藏
老怀表文学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