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怀表文学 > 古代架空 > 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

5、第 5 章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.laohuaibiao.com提供的《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》5、第 5 章(第2/3页)

说天下将要乱起来,弥勒佛要出事,起兵反元,还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。

    虽然韩山童很快就兵败,有了他的起头,天下此起彼伏全反了。

    韩山童的部下中,刘福通势头最大。他在至正十五年找到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,立韩林儿为皇帝,国号“宋”,改元“龙凤元年”。

    这时候郭子兴正好死了,朱元璋收拢了郭子兴的势力,刚成为一方小势力主。

    为了让刘福通在前面安心顶着元朝的主攻势,朱元璋部也采用“龙凤元年”的年号,声称奉韩林儿为主。

    这也是朱元璋“缓称王”的策略之一。

    刘福通立了韩林儿当皇帝后,成为元朝主要打击对象,一直在逃跑。

    前不久韩林儿封了朱元璋当江南这一片地方的中书省左丞相——甭管这是个什么奇奇怪怪的官,可能韩林儿和刘福通自己都不清楚。

    朱元璋此次回应天,就是召手下官吏商讨,要不要为了这个“左丞相”的帽子,帮韩宋一把。

    最后众人举手全票通过,我朱元璋部人少地窄粮少,是众多红巾军中最弱的小可怜,帮不了皇帝陛下。

    皇帝陛下你一定能抵挡住元朝的攻势,再续你家宋徽宗的辉煌。

    好了,下一个议题。

    朱元璋幽幽道:“缪大亨,扬州只剩下十几户人的事,你可知晓?”

    缪大亨惊骇:“十几户人?张明鉴闭门不出,里面的百姓应该逃不出来,怎么会只剩下十几户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抬了抬手,朱文正拔腿就跑,去找在议事厅外的朱文英。

    朱元璋眼皮子跳了跳。

    他这个侄子什么都好,就是性子太跳脱,需要好好磨砺。希望自家标儿能管好文正。

    朱元璋此刻完全没有意识到他家标儿才五岁,朱文正已经二十四岁。若朱文正娶妻早,他的年龄都够当陈标的爹。

    朱文英陪同陈标读书之后匆匆赶来,在众位朱元璋手下得力下属下初次亮相。

    朱元璋的大部分属下们见到这个陌生的少年,本来挺纳闷,哪来的阿猫阿狗都能进议事厅吗?

    当朱文英自报姓名,叫“朱文x”的时候,朱元璋的下属们就收回了狐疑的视线。

    哦,大帅又收了义子。那没事了。

    朱文英条理清楚地将从扬州打听到的消息叙述出来,听得众人纷纷大怒。

    主张收降张明鉴的缪大亨跳得最高,怒发冲冠,求朱元璋派他去扬州杀了张明鉴。

    原本历史上,朱元璋应该先攻扬州,然后再入川,又取关中之地,今年才会平福建。

    但陈标要做海上生意,朱元璋就先集中力量把福建打了。现在倒了个顺序。

    不过张明鉴却没有多占据扬州几年。因为朱元璋跑去打福建了,一通蝴蝶效应之下,镇南王孛罗普得了元朝更多支援,在扬州多待了一两年。

    元朝军队退出扬州后,缪大亨才提议攻打扬州。

    朱元璋的部下们都知道自己比较弱小,行事都很苟。直接与元朝主力军对上的事,他们目前是绝对不会做的。他们只能跟在韩宋后面敲敲边鼓,再在南方抢些地盘,才能够勉强生活的样子。

    现在韩宋和元朝的交锋推进到了高丽、沈阳、开封一代,他们的手脚才放开了一些。

    扬州是漕运重地,他们肯定要攻占。

    众人商议之后,决定先包围,再劝降,然后以扬州城中事诛杀张明鉴。

    虽现在有不杀降将的规矩,但张明鉴在扬州的事一公布,朱元璋把张明鉴千刀万剐,其他人也不会说朱元璋不对。

    骗降什么的,只要脸皮够厚,剩下的交给朱元璋麾下的笔杆子就成。

    对张明鉴的处置废不了多少心思,他们现在愁的是,扬州已经变成了一座死城,要如何恢复扬州漕运中枢的功能。

    朱元璋麾下将领众多,能治理一方的文臣却很少。

    最先投靠朱元璋的李善长等人大多小吏出身,且都大多是淮西人。

    若让他们直接盘活一整座曾经繁华过的南方城市,至少现在李善长还做不到。

    那交给才投靠朱元璋不久的江浙文人?

    朱元璋非常不乐意。

    江浙文人向来看不起朱元璋和红巾军。

    在中原一带反元的时候,江浙士绅各个都是大元忠臣,拉起乡勇屠杀红巾军。

    现在韩宋打到了北方,许多蒙古人都打出了反元的招牌,江南士绅还是大元朝忠实的臣民,对起义军嗤之以鼻。

    直到朱元璋、张士诚、徐寿辉等势力把江南士绅砸了个稀巴烂,他们终于开始“良禽择木而栖,良臣择主而事”,选新的主人投靠。

    但江浙文人都不选朱元璋,看不起这个朱乞丐、朱和尚。朱元璋是请也请不来,征了也辞官。

    比如后世被吹得神乎其乎的“浙东四先生”——刘基、宋濂、叶琛、章溢。

    直到朱元璋占领了大半个浙江,这群人终于开始急了。

    历史中,要到了明年,李善长多次向朱元璋强烈推荐“浙东四先生”,朱元璋才将这四人征召了来。

    之后这些人也藏着掖着,颇有些捏着鼻子强就了朱元璋的意味。

    所以朱元璋才会在建国后,封了江浙文人功劳最大的刘基一个阴阳怪气的“诚意伯”。

    后世电视剧中,多把江浙文人当做忠臣,淮西文人当做奸臣来描绘。一些野史也将明初“淮西”“江浙”两派文人争斗写得精彩纷呈。

    其实江浙文人在明初根本没能进入过皇帝的视野,完全没资格和淮西文人比。

    即便是洪武皇帝杀光了大半个朝堂,但也没想过让江浙士绅来充盈朝堂。

    所以江浙士绅聚在了朱标身边,试图从太子入手。太子朱标死后,他们大多继续跟随太孙朱允炆。之后被朱棣一窝砍了,再次沉寂。

    明中期后,他们才渐渐占据朝堂。东林党人们就是江浙士绅的代表。

    之后话语权被他们把持,各种野史和小说加成下,刘伯温成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,甚至衍生出什么斩龙脉的传说,仿佛刘伯温成了地上仙人。

    连刘伯温被封“诚意伯”,也是李善长等奸臣捣鬼。明明李善长是刘伯温的伯乐。

    朱元璋知道江南士绅读书很厉害,文人们个顶个的强。以后他要当皇帝治国,肯定少不得江南士绅的支持。

    但至少现在,朱元璋牛脾气犯了,特别不想理睬这群人。

    他甚至看到江浙那群眼高于顶,各个等着他“三顾茅庐”的名气超大的文人们,有些犯恶心。

    于是这场会议便暂时将这个问题搁置,先把扬州打下来再说。

    李善长叹气后留了下来,私下对朱元璋再次重申了重用江浙文人的意见。

    朱元璋满脸憋屈。

    李善长道:“大帅,你至少把浙东四先生征召来。他们四人都有诸葛之才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瓮声瓮气道:“先生才是再世诸葛。”

    李善长哭笑不得:“我有几分能耐,我自己不知道吗?大帅你要说我是在世萧何,我还能厚着脸皮应下,再世诸葛可不成。朱先生倒是再世诸葛,可惜已经年老,除了在大策略上给大帅谋划,攻城略地的细微之处,还需其他谋士随行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望天吹起了口哨,试图耍赖。

    李善长在朱元璋微末之时跟着朱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【老书摊文学更新为老怀表文学,文章对不上请站内搜索】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

老怀表文学|完结小说阅读-目光到不了的地方,文字可以。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,是恰到好处的美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