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怀表文学 > 古代言情 > 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

240-250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.laohuaibiao.com提供的《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》240-250(第9/26页)

   旁边的郭贵妃忍不住叫了一声,“阿娘!”

    她听懂了,要是雁来能早生二十年,她阿娘多半要和阿爹和离!

    按理说,郭贵妃自己都想和离了,那升平公主想想怎么了?可是站在妻子的角度,和站在孩子的角度,竟会有这么大的不同,郭贵妃自己都吃了一惊。

    而后又不免想到她的三个孩子身上。

    也许,等她要和离的消息传出去,最不能理解的、最坚决反对的,可能就是她最亲的亲人。

    看她这样,雁来也猜到了升平公主的意思。不过郭暧已经去世,升平公主算是熬出头了,也就是随口感慨一句,她没必要深究,便干脆看向已经回神的郭贵妃,问道,“怎么样?”

    郭贵妃慢慢吐出一口气,语气复杂地说,“难怪你昨天不肯说。”

    确实,这种事想不到的时候打破了脑袋都不会往这方面想,可是一旦被点破,意识到有这种可能,她是真的会纠结得吃不好睡不着。

    雁来笑了,“你现在也可以慢慢想,不急。”

    “不。”郭贵妃摇头,语气十分坚定,“这种事,拖一天都是亏的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你决定了?”雁来再次确认。

    郭贵妃敛衽朝她深深一礼,“还望令君助我。”

    郭贵妃也很清楚,自己现在某种程度上,已经成为了雁来与朝臣斗法的棋子,但她更明白,离开了雁来的支持,这件事根本不可能做成。

    想要成事,就必定要投身局中,这一点所有人都一样。

    有用得上她的地方就好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说来好笑,朝堂上的大小事务,就算不是日理万机,每天一两百件还是有的,却都不如郭贵妃回娘家侍疾这件事引人注目。

    就算那帮谏臣被雁来当面撅了回去,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斗志,第二天送过来的奏折反而更多了。

    不过他们也吸取了教训,不再挑郭贵妃本人的毛病,而是紧扣一个“礼”字,从各方面论证郭贵妃留在公主府侍疾,虽然是人之常情,但确实有违礼数,尤其李纯现在也病着。

    令人意外的是,在大量的反对的奏折之中,竟然还有零星几封是支持郭贵妃的。

    “他们哪里是支持贵妃,支持的是你。”郝主任中肯地道。

    之前雁来是藩镇,朝堂上就算有人偏向她,也不会表现出来。但如今雁来已经摄政,眼看大势已成,自然就有人愿意为她摇旗呐喊了。

    而且,分析一下奏折中的内容,他们其实也不算是在支持郭贵妃或者雁来,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上的辩论。

    他们认为,百善孝为先,孝自然也是礼之大者,郭贵妃在母亲病重时回家侍疾,无可厚非。

    然后,两边就自己打起来了。

    一边说,李纯既是夫也是君,不管怎么论都应该被排在最前面,现在他病着,郭贵妃当然要先顾着这边。至于公主府,也不是不许她尽孝,这不是出宫探望过了,怎么能一直逗留不回?

    一边则道,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,难道能相信他会有大忠大义吗?纲常固然重要,可是父母子女的天伦也同样不能忽视。再说郭贵妃只是贵妃,后宫里除了她之外还有许多嫔妃,当然也要给她们侍疾的机会。而且郭雁来之前提议让郭贵妃一天在宫里、一天回公主府,同样遭到了反对,怎么能说是她一去不回呢?

    支持派虽然人少,可是言辞犀利、理由充分,居然也跟反对派打了个有来有回。

    尤其是李纯以妻为妾的这件事,反对派本来也不赞成,只是李纯“我是皇帝我任性,我就不册立皇后”,他们也没什么办法,现在要替他辩护,自己都觉得心虚。

    但就在两边打得火热(?),支持派渐渐脱颖而出,眼看就能得到所有人的赞同时,郭贵妃的一封折子,却将这件事推向了一个所有人都预料不到的方向。

    郭贵妃在奏折里说,她从贞元九年被选为广陵王妃,至今已历十六年,未曾有一日侍奉父母膝下,至为不孝。当年父亲薨逝,自己不得自由,永为憾事,如今母亲又病重,若再错过,则枉为子女。

    这几日见坊间物议纷纷、朝中也争论不休,都是为自己这一点私事,因此她心中十分不安。

    好在李纯现在已经醒来了,太医说情况稳定,也不需要太过担心。而且宫中还有不少嫔妃,都是陛下珍爱之人,比她聪明伶俐,也比她讨皇帝的喜欢,让她们在病榻前侍奉,想来也能让皇帝心情愉快,更有助于恢复健康。

    反倒是升平公主,总共就只有两个女儿,还有一个随丈夫外任,不在京中,她不能弃之不顾。

    听说民间有孝女为了侍奉病重的父母,与夫家和离回家的事,她也愿效仿前贤,以全孝道。至于忠义之事,本非女子所宜,不敢妄想。

    尽管这封奏折写得情真意切、凄婉动人,却也没法减少半点奏折中的内容给所有人带来的震撼。

    郭贵妃要跟皇帝和离!

    这事乍一听荒唐离谱、大逆不道,可是细细琢磨她给出的理由,似乎也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。

    忠孝礼义,确实都是对君子、对士人的要求,对女子的要求则是三从四德。孝女、贤妻、良母,就是社会对女性的所有要求,至于其他的,都是细节。

    可是这三个身份,谁先谁后,就很值得说道了。

    至少在大唐,在儒家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的现在,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,所以才会出现孝女和离回家侍奉父母的案例。

    贵妃要跟皇帝离婚,当然是天方夜谭,但当贵妃身上贴了“孝女”和“母亲病重”的标签之后,这个要求似乎又成了情理之中。

    儒家之所以要以孝治天下,就是因为这是普通人最有代入感的一个身份。

    谁人没有父母?谁人没有儿女?

    只要将君与父、臣与子的意象联合在一起,统治的框架就会牢不可破。

    但也正因此,“孝”就成了必须要维护的礼仪。

    哪个儿女不想奉父母终老,哪个父母不愿意临终前儿女俱在膝下?

    所以即便是宰相,也要丁忧守孝,即便是皇帝,也只能以日易月。

    帝王将相尚且如此,那么一位贵妃想要在母亲病床前尽孝,谁又能说她不对?就算是皇帝,也无法剥夺她身为女儿的身份、职责与权利。

    一开始,郭贵妃迎来的是激烈的指责与批判,就连升平公主之外的娘家人都无法理解这种选择。

    或者说,他们才是最无法理解的,毕竟外人只是在看热闹,他们却是真正被触动了利益。

    侍疾又不用侍一辈子,要么升平公主好起来,要么彻底好不了,不管是哪一种可能,都不需要她抛下贵妃的身份。

    好在大部分的反对声郭贵妃都听不到,至于家人的不理解……说句难听的,她十五岁出嫁,跟家人相处的时间,还没有离开家之后的时间长,再加上男女有别,连兄弟们都不熟悉,更不用说他们的妻子和孩子了。

    而且当着升平公主的面,他们也不好多说什么。

    至于三个孩子,人都在宫里,郭贵妃这会儿见不到,干脆就不去想。

    所以郭贵妃在升平公主府的生活,还算平静。

    而后,随着最激烈的那一波反对的声音过去,渐渐的,开始有人支持她了。

    最初是一些跟她处境相似,或者有过类似经历的出嫁女,后来逐渐扩散到更多的女性。

    本来,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【请收藏
老怀表文学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老怀表文学   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

老怀表文学|完结小说阅读-目光到不了的地方,文字可以。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,是恰到好处的美好